武强县关于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调研报告
2017-11-13
近年来,随着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,一些陈规陋习有所抬头,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的操办方面,出现了互相攀比、大操大办、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。为此,按照市文明办通知精神,我们通过进村入户走访群众,召开座谈会、分析个典型案例,对县域移风易俗婚丧嫁娶事宜操办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。  
       一、存在问题
       1、婚丧事大操大办。
婚事方面:一是订婚时大要彩礼,相互攀比。订婚时彩礼钱这一项支出为6-8万元左右,包括见面、定准、认家、会亲家、照相、新婚衣服,许多青年还置办新式家俱和电器,为此,群众举债为子女办婚事的现象较为普遍。二是结婚时讲排场,比阔气。结婚迎亲车辆少者8-10辆,动辄一二十辆,婚庆现场还邀请摄影师全程录像。在婚宴方面,一般三五十桌,有排场的百八十桌,每桌菜肴、烟酒、饮料至少400-600元不等,一些党员干部在宴请问题上被迫打起游击战和持久战。三是结婚时要房要车。在农村没有新房子是不能结婚的,而且标准越来越高,在县城购买房且房产证必须是女方的名字,更有甚至提出在市区买房,加上买车,这项开支一般在20-50万不等。
      丧葬方面:请乐队,加砖箍墓,买棺材、买纸人、纸轿车、纸别墅,披麻戴孝,加扬幡招魂,路祭行礼,大宴亲朋。丧事从入殓到出殡,少则三天,多则七天,发丧的规模少则几辆车,几十人,多则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,“吊唁”人员“成群结队”,络绎不绝。待客时10~20桌不等。坟头立碑个头越来越大。每次丧事至少花费2万多元。
2、铺张浪费扩大化。
在原有婚丧习俗操办的基础上,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出现了借助孩子满月、乔迁新居、祝寿、生日、升学、升职、购买新车等事宜开展的宴请活动日益增多,宴请范围不断扩大,据走访了解,干部群众每年用于以上宴请活动的开支约为1000-3000元不等。
3、群众负担沉重。
人情消费“礼尚往来”、“水涨船高”,礼金数额直线上升,从过去的10元、20元,发展到50元、100元,多则数百元,农村一个家庭每年随礼少则2000-5000元,致使不少群众在“人情风”面前不堪重负,给人们造成不同程度的负担。有的群众为了给自己撑面子,不惜举债随礼、盲目攀比。尽管近几年我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,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,但就大多数工薪阶层或农民家庭而言,婚丧事大操大办无疑是为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,影响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。
      二、原因剖析
    1、陈规陋习的束缚。把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当做孝敬老人、关爱子女的一种表现,竞相效仿,在丧葬中大搞迷信,受传统观念和迷信思想的影响。
     2、攀比心理在作祟。婚丧嫁娶总想讲排场,搞得热热闹闹,以显示自己的身价和地位,有的家庭的确经济比较困难,无力大操大办,家中无钱,宁肯借钱也要赶潮流。
      3、补偿心理所致。由于人情风越刮越盛,人情债越积越多,一些人认为原来送出去的礼金太多,遇事不操办自己会吃亏,有的人不惜刻意在生活中“制造”各种值得庆贺之事,以达到收回礼金的目的。
     4、敛财心理所致。有的人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或手中的权力,为别人办了事情,留下的人情,在操办婚丧事时,到处打招呼,下请柬,有的为掩人耳目,分批分地设宴,变相大操大办。
      5、引导、监管不力。红白理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。同时,对党员干部大操大办收钱敛财行为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,部分党员干部,置若罔闻,我行我素,借婚丧嫁娶等喜庆事宜大操大办的现象屡禁不止。
       三、措施成效
      婚丧事大操大办、铺张浪费,严重背离了党的宗旨和艰苦奋斗、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,损害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根本利益,败坏了社会风气。为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,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落细落小落实,2014年以来,武强县持续开展乡村“大锅台”全覆盖推动移风易俗主题实践活动,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节俭办理婚丧事,培育文明乡风,取得明显成效。
1、主要做法。
宣传教育,凝聚共识:一是通过微信微博、公益广告、农村广播、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,努力营造建设乡村“大锅台”节俭办理婚丧事的良好氛围,印发“移风易俗、婚丧事简办”倡议书,使之达到家喻户晓,人人皆知。二是发挥郭院“村民食堂”、大刘村流动“大锅台”的典型示范作用,在节省群众开支、改善村风民风、促进干群关系等社会效果方面进行大力宣传,努力形成建设乡村“大锅台”节俭办理婚丧事的自觉性、主动性。三是在电视台开辟专题专栏,集中报道一批移风易俗,利用“大锅台”节俭办理婚丧事的好经验、好做法,好典型,同时,通过暗访调查,曝光一批索要天价彩礼、婚丧事大操大办的负面典型。
健全组织,完善制度:一是健全完善红白理事会,由村“两委”干部兼任主要负责人,确保建立完善乡村“大锅台”并高效运转。二是红白理事会结合实际,制定完善规章制度,对礼金数量,酒席规模,烟酒档次、饭菜标准作出明确规定,并纳入村规民约,加大群众自我约束力。三是党员干部包括村“两委”成员率先垂范,带头利用乡村“大锅台”办理婚丧事宜,带头教育子女不要彩礼,搞好婚事新办,丧事简办,对办理红白事的家庭做好登记造册,统一管理。    
    各司其职,合力推进:一是县纪委修订《关于规范农村廉政大锅台暨党员干部推行婚丧喜庆事宜简办的规定》、《关于全县农村普遍成立红白理事会的通知》,在宴请桌数、车辆档次,彩礼标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,特别对借机敛财和分批次、多地点宴请重点监管。二是团县委、县妇联教育青年带头移风易俗,利用“大锅台”办理婚丧事,倡导不要房不要车,自强自立,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新型婚育观念,避免因婚丧事大操大办事后还债引发系列矛盾,出现致贫返贫现象。三是县文明办把移风易俗同文明村镇、文明家庭、好婆婆、好媳妇评选结合起来,在社会上形成一个齐抓共管、综合治理的强大合力。四是县食药监局把乡村“大锅台”的食品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,进一步加强监管,确保群众吃出好风气,吃出好身体。五是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,有活动场地的村建立固定式“大锅台”,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村建立流动“大锅台”或联村共建共享。
    2、社会成效。
近年来,武强县以乡村“大锅台”创建为突破口,深入推进婚丧事简办移风易俗活动,成效显著。
烹出“节俭风”:过去村里普通的一桌宴席就得三百多,按每户请客30桌计算,就是一万多。村里使用乡村“大锅台”后,一桌饭菜也就200元左右,比原来省了近一半。
奏出“和谐曲”:村民们有婚丧事用餐都用起乡村“大锅台”,节约了费用,避免了盲目攀比,不但拉近了干群关系,更融洽了村民关系,乡村愈发节俭文明和谐。
生出“廉政宴”:通过拓宽工作思路,将乡村“大锅台”的经验做法向机关单位延伸,有力地约束了党员干部行为,进一步增强了廉洁意识,节俭廉政在全县党员干部队伍中成为一种风气。

 2014年,郭院村“村民食堂”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“节约之星”,中央、省市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。2017年春节期间,大刘村“移动大锅台”被中央电视台、光明日报等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,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。截止到目前,乡村“大锅台”在最初的30多个试点村的示范带动下,已基本实现全县238个行政村全覆盖,下一步,我们主要还要在乡村“大锅台”做精做细做强上下功夫,在节俭办理婚丧事推进移风易俗上打造新载体。


上一篇: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向利:切实扛起责任加大力度推动十九大精神入脑
下一篇:武强县文明办 我们的节日·清明文明祭祀倡议书
.